原住民族山海劇場
山海劇場係以海岸礁岩作為量體規劃,營造生態地景建築之視覺感受與在地風貌,透過鏈結東海岸觀光軸帶.提升展演場域與在地生活空間之旅遊體驗,打造原住民地方創生與在地社區人文生活的場域,而山海劇場空間主要以展示、銷售,文化展演劇場空間,結合旅宿服務為核心,希望在此營造出原住民藝術交流與手作研習以及擁有展演與生活風格的新場域。
事務所: | 建築設計/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 | 業主: |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 | 類型: | 公共工程/景觀 |
顧問: |
結構/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鑽探/合德探勘有限公司 |
座落地點: | 花蓮 | ||
營造: | 東鼎營造工程 | 面積: |
基地面積/ 6,679.33㎡ 建築面積/ 2,176.63㎡ 總樓地板面積/ 7,270.98㎡ |
狀態: | 施工中 |
山海劇場係以海岸礁岩作為量體規劃,營造生態地景建築之視覺感受與在地風貌,透過鏈結東海岸觀光軸帶.提升展演場域與在地生活空間之旅遊體驗,打造原住民地方創生與在地社區人文生活的場域,而山海劇場空間主要以展示、銷售,文化展演劇場空間,結合旅宿服務為核心,希望在此營造出原住民藝術交流與手作研習以及擁有展演與生活風格的新場域。
劇場建築能順應山、海之勢。並能傳達山之聲海之音的空間地景意象,考量整體景觀之視野和諧度,山海劇場的最高屋頂高度相對於鄰接之連外道路高程幾乎齊平,為了更融入當地海岸風貌,建築造型採用綠化斜屋頂與周圍景觀的綠地銜接並將建築低矮化,使建築物更融入地景,為結合在地海岸生態風貌之生態村建築設計手法,空間紋理是以石梯坪紋理與原住民紋面文化做為概念,不僅是平面空間配置上的體驗,更像是石梯坪所展現出空間向度上的紋理,保留原住民文化圖騰記憶,轉化為空間視覺呈現,加強文化空間的辨識度與記憶點。
建築東側留設戶外大型綠地廣場,以容納特殊節日如豐年慶之活動人潮。兩棟建築量體之間,夾出望海動線及中庭景觀空間,提供基地東西向之活動及視覺串連,同時利用建築量體間之配置,創造空間的收放感與,並達到管制及開放等使用需求。
左側建築機能為劇場舞台,配有觀眾席及主控台等必要設施,屋頂為生態綠屋頂,兩棟之間以洞頂望海平台作為連接空橋,右側建築機能為公共使用,包含水岸餐廳、下沉式用餐區、部落集會所、海景房住宿區、山景房住宿區、桑拿設施及海之崖挑景吧等。
建物外牆採用杉木紋清水塗料,旨在以質樸之大地材質元素呼應基地自然景觀,照明以間接光源及洗牆燈的方式來呈現外牆紋理及空間氛圍。
山海原石規劃了眾多的節能設計,牆面採用乾式節能牆可提供隔熱保暖之功能,鋪面運用植草磚加高架化設計,保有基地透水搭配乾式鋪面材鋪設,劇場以鋼木構造,具1小時以上防火斷面,模矩化鋼構 ,結構上採用模矩化鋼構桁架單元,並運用合理結構運尺度達到co2減量之目的。屋頂使用複層隔熱屋面,部分屋頂設置太陽能發電天窗,導入自然光的同時也可自供能源,斜屋頂覆土層延伸高山森林意象。生態池可以有效收集雨水,以上使花蓮縣原住民山海劇場與加路蘭廣場成為一個保水、永續的綠建築且富有當地景觀、人文之觀光度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