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原.境_桃園橫山.新書法文化重鎮
橫山書法美術館以山. 水. 原. 境之意境出發,融合書道精神與桃園埤塘之環境質地,引取古語金石為開之”誠“為核心底蘊,引入書法金石篆刻為體,形構五塊質樸之山型石刻,連結而成之群落。其中院院相連,與原生環境相互川流滲透,借景於自然。
山 - 山綾之形貌,型塑為東方懸山型式之屋架,表達書法習自天地之風骨。
原- 亦通圓之古字,取其寰抱之圓,創生一抱水之圓庭與埤塘相應。
水 - 由在水一方之影,劃生一寧靜致遠之水平線,以鏡水之涯,對照靈動之書墨場域。
境 - 以書法中餘墨長舞之“飛白”,作為美術館邊境延伸之律動,由館體臨水側延展而出,如同橫墨一撇,舞出一道蘊含餘韻之飛白之路;同時也成為天空步道與館體銜接之姿。
建築量體與環境之融合
為了將建築造型融合當地海岸風貌,南雅旅遊服務中心的量體採用斜屋頂與周圍環境銜接,將建築低矮化、地景化。同時保留現地既有植栽及綠地並增加建築物周圍景觀規劃, 營造出良好海岸綠地景觀感,創造仿海岸石之風貌。在鋪面上多使用仿岩石版、高壓磚及在人行道上使用透水混凝土鋪面,使用碎石排水溝等,使整體更融入景觀環境中,另外因應新北沿岸多雨風大的環境特色,建築本身具備深遮簷,除能維持適度通風採光,能強化海邊遮風避雨之優異功能。外牆採用杉木紋清水塗料,旨在以質樸之大地材質元素呼應基地自然景觀,照明以間接光源及洗牆燈的方式來呈現外牆紋理及空間氛圍。
書法文化公園創造與在地社區連結之人文生活場域,結合智慧城市,發展創新書法展演空間,新一代智能美術館,連結國際門戶,創造書法國際交流與書法研習等教育新場域,以開放式地景建築量體規劃,融合具有書法行草之流動式地景,打造東方質地之書法場域.及具備由銀級邁向黃金級之綠建築性能。
書法藝術.人文生活圈
連結埤塘生活圈,再造環塘休閒文化廊帶,結合社區型埤塘水景,串聯環埤景觀步道,留設林蔭綠帶以連結周邊生態林相。東側留設戶外大型活動綠帶,退縮街角廣場以迎接捷運人潮,西側則為迎接由高鐵站區來之人潮,並透過環湖步道加以串聯。臨湖區退縮林蔭帶,結合帶狀水景與埤塘遙相對望。
保留現有之楓香與老榕樹等原生樹況,並導入與書法相融之柔性飄逸之地披景觀,基地內土方挖填平衡,利用地下開挖之出餘土回填形塑曲流狀之土丘書法地景,低碳開發弱建築之輕量體,量體以弱建築之穿透性開放空間,由院落組成,與環境相互川流滲透,保有生態環境視覺與人流之自由度。
硯之心:篆刻硯石之微書院
本案以5x硯石篆刻為體,形構質樸之山型石刻,硯石建築群融入行草曲流地景,剛柔相濟,降低量體對環境之衝擊,境水行墨、曲水流觴、望水硯池,結合”習墨平台”,為名師揮毫舞墨之文化地景,營造8x院落,橫山書法美術館以五個分而不離之硯石,石與石之間蘊藏院落,其首尾八院蘊含之院景書席,創造院中有景,物移景換之空間悠遊經驗,藉由院景以觀向埤塘,隨者時節之光影與節氣而流轉。
由水墨出發之智慧照明,使光影如水墨一般,淡墨抖筆鈎繪水痕動態,揮灑于濃淡潤燥的變化之中,刻畫出重墨與淡染的層次之美。材料上,橫山書法藝術館應用杉木紋清水模,扁柏實木格柵與唐松集成材屋架所構成與綠色自然建材等,旨在以質樸之大地材質元素回歸硯石地景之本質,打造具東方意境之人文建築。
山 以懸山之簷樑 收取廣間大觀
水 一憑臨水之岸 眏照無際之涯
原 寰抱大圓之岸 還原本心諸相
境 韻留空靈之境 餘墨長舞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