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的原鄉 . 后里森林園區
虛體,透過一種未完成的透明性,讓內與外的自然交互滲透,也消融了原本的界線,透視(see through)自然;透過許多微小的孔隙,汲入自然的律動,同時也是一個動態新生與組構的預留。
后里森林園區,前身為一中台灣閒置軍營。擁有成遍80多年老樟樹.木麻黃與楓香的珍貴原生樹海。 發現館作為花博森林園區一個複合性的臨時展館,由花博對石虎的保育理念出發,展體首要必須尊重原生老樹與生態,讓她以一個輕盈. 透明的身影,緩慢地走入,環抱森林。
事務所: | 建築設計/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 | 業主: | 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 | 類型: | 公共工程/景觀 |
顧問: | 結構/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機電/冠昇工程 照明/羅伊真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
座落地點: | 台中 | ||
營造: | 面積: |
基地面積/ 151,800㎡ 展館面積/ 3,025㎡ 總樓地板面積/ 3,025㎡ |
狀態: | 2018完工 |
虛體,透過一種未完成的透明性,讓內與外的自然交互滲透,也消融了原本的界線,透視(see through)自然;透過許多微小的孔隙,汲入自然的律動,同時也是一個動態新生與組構的預留。
后里森林園區,前身為一中台灣閒置軍營。擁有成遍80多年老樟樹.木麻黃與楓香的珍貴原生樹海。 發現館作為花博森林園區一個複合性的臨時展館,由花博對石虎的保育理念出發,展體首要必須尊重原生老樹與生態,讓她以一個輕盈. 透明的身影,緩慢地走入,環抱森林。
本體框架以模矩化的七個鋼構盒子組成。透過單元磚與輕型鋼構之複合構造,為森林提供一個具流動性,有機的展體,具100坪的展量。山型的構築,應用雙批水的梯型型抗結構,獲得無柱的跨度與6-8m以上的展體高度,也獲得了室內與室外,樹與樹之間的對話高度。
磚的原型,源於可以自承重的複合單元,藉由複合材質的磚砌組織,將可汲入環境中綠色植物的元素,也作為一種”微自然”的系統組合,藉由光與水份而生長者。我們希望汲入植物後的磚體,成為一種可以被人們攜帶(Portable)的小單元,可以重組,培養與植入(Plug In)培育品種,藉由一種虛體磚型框架所承載的孕育組織,也是方舟細胞組織的原型。供人們來參與使用,將育苗的綠色品種植入框架中,用植物來書寫這道綠色,漫延的牆體;透過有機性的植苗參與,成為一個持續代謝的組織。
從放樣、微調到融合:配置順應者森林的樹址,衍生出適切圍合的曲率,運用大小不同的院落來保存包含現況原生樟樹、青楓、木麻黃與芒果樹等老樹。配置為老樹退縮留設一中一大之院落,與數個側院轉角,讓充裕的日照與微風,雨水得以穿越,讓展體充盈自然的微氣候,也讓老樹維持原有的滋長條件。這樣規劃下的結構體完成後,原生老樹的樹冠保持完好如初的樣態,甚至更為茂密了點,樹冠向屋上延展了開來。
展體的天際線,擬仿山巒起伏之韻律,隱喻原生森林在不同海拔高程的變化。順者外部老樹的樹冠視野,屋面順勢向上開展,人們可從挑高山丘之中觀向老樹。丘陵的頂部透者天光,光線在丘陵光谷中緩慢的變化出一層一層的光織。方舟屋面,在樹冠裙擺的高度是一處延展性的樹院地景。原生老樹的樹蔭從中庭與環帶的屋簷端穿出,形成一遍茂密的樹海地景,觸及樹梢的端際,眺望的視野望向方舟的山丘與花博園區樹蔭之海。
發現微光森靈。 方舟延伸了台灣原生森林之山巒風貌,牆體上的夜照再現了森林螢火飛舞閃爍與人互動,象徵山間生命滿佈與台灣活力。
方舟展體的設計,我們從花博到”後花博時期”的生命週期開始,須能預留展期與展後的再利用,賦予方舟結構體二次生命週期的循環機制,使整個組織的各部位單元,具有可完整拆卸,異地重組,變形重組再利用的循環設計,但又保具有永久建築的長效耐候性。
森海方舟,持續者進行式(Processing)的姿態航行者,透過森林與生態軌跡逐漸的堆疊與成長。於後花博時期,開展下一回合未完待續的航程。